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,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。报告回顾了2024年的工作,并对2025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。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,报告内容翔实、全面客观,为文旅工作者锚定了奋斗方向,今后,将进一步凝心聚力,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。
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
共建美好精神家园
“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,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根基稳固。”对于报告中提出的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”,全国人大代表、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李声能表示,落实这一要求,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,构建上下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坦言,作为一名文艺界的全国政协委员,她将在作品创作、优秀人才培养上继续发力,坚定文化自信,讲好天津故事。同时,注重戏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,组织更多公益演出和“戏曲进校园”活动,并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京剧艺术的传播渠道,让更多人了解京剧、喜爱京剧。
报告中明确提出“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,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”。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周庆富表示,中国艺术研究院将深入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、阐释、宣传;积极参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;推动构建中国艺术“三大体系”;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;围绕国家重大主题组织艺术创作和展示活动。
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
报告中关于“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,提升文物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”的内容,引起了许多代表、委员的共鸣。
“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,我感到责任重大。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传统戏曲应该成为文化自信强有力的抓手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,未来,要加大戏曲进校园力度,在青少年身上打下更牢固的传统文化基础。同时,古老的戏曲艺术也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、努力拥抱新技术,才能迸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。
“延边歌舞团将以报告精神为指引,守正创新传承文化,以开放合作传递声音,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咸顺女坦言,延边歌舞团将发挥地缘优势,深化与东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;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朝鲜族非遗“云端出海”;此外,还将联合高校开展濒危艺术数字化工程,用创新手段守护文化根脉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表示,今年全国两会,自己的建议中有两份都聚焦中国刺绣的保护与传承,“接下来,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承与非遗生产性保护,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展现新作为”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科注意到,报告提出的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”,不仅事关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,也关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切实推进。“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过程中,应特别注重对各地乡土艺术的挖掘利用和继承弘扬,让农民‘种好’自家门口的‘文化责任田’。”吴文科说。
培育消费新增长点
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
报告提出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”,明确要“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,释放文化、旅游、体育等消费潜力”。
“这一部署既是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,更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表示,未来,将推进安徽省“文旅+百业”“百业+文旅”发展,加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扶持力度;积极培育文旅IP;加快打造高品质区域性文旅中心,持续巩固文旅支柱产业地位。
“报告从多方面综合施策,对全面挖掘消费潜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建议,在政策上推动企业落实休假制度,文旅部门可推出休假主题消费套餐。一方面,可对执行休假制度好的企业给予奖励或税收优惠,激励企业保障员工休息权益;另一方面,通过休假主题套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、带动消费。
聆听了报告,全国人大代表、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更加坚定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。“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形态,催生出一批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场景。”刘忠斌认为,要抓住文旅发展的“引流密码”,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,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;打造文旅融合信息服务平台,形成文旅消费产业链闭环;瞄准市场需求,以数字化塑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内涵。
“报告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表示,将以报告为指引,努力提升专业能力,把艺术创作融入数字化趋势。各地应不断提升文旅体验项目的互动性和吸引力;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;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,助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。